湖南
首页 头条 要闻 看湖南 政务 社会 市州 访谈 湘企 产经 教育 银行 房产 旅游 娱乐 健康 文艺 专题 炫闻 本网专稿

“袖珍”渔业村 振兴有“蛮”劲

2022年01月24日 22:21:18 来源: 新华网

  村域面积仅225亩,绕村走一圈只需10分钟,全村无耕地、无山林,有148户487人,村民曾以捕鱼为生。位于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仙人湾瑶族乡的渔业村因“渔民上岸”“敢想敢为”,成为沅水之滨一个独特的存在。

  隆冬腊月,记者走进渔业村,扑面而来浓郁的“渔”文化气息。童子喜抱大鲤鱼、渔民驯养鸬鹚等雕塑立于村内,独特的渔俗文化博物馆陈列着渔船、渔网等,渔俗文化墙展出的历史老照片,述说着渔民向水讨生活的岁月往事。

图为位于沅水之滨的渔业村一景。新华社记者柳王敏 摄

  时间回溯到1969年,当年吃住都在沅水渔船上的67户渔民首次上岸,结束了长期无土无房水上漂泊的历史。“当地政府在沅水旁选了地要我们上岸安家,用脚走定面积,前提是走到的地必须种上庄稼。”回忆当初上岸时的场景,80岁的老支书米久金仍然记忆犹新,“习惯了在水上生活,地不会种,都不敢走远,于是就有了渔业村这块‘巴掌大’的地方。”

  第一次上岸的渔民仍以捕鱼为生,渔船沿沅水而行,上游远到贵州,下游远到洞庭湖区、湖北等。“船上吃、船上住,小孩也出生在船上,岸上的房用树皮、高粱秆简单搭个棚子,风里雨里就这样过了好几十年。”75岁的老渔民吕金珍说。

  这样的境况持续到2010年,“当年统计时,村子里只有13栋房子,其中2栋还是20世纪70年代建的集体平房,村集体经济为零,无办公场所,无休闲场所,村内基础设施全是土路泥坪,而沅江流域鱼类资源却日渐枯竭,渔民逐渐陷入进退两难困境。”村主任杨文武说。

  在当地政府关心和支持下,2010年和2013年渔业村无房户、危房户集中进行改造,渔民完成第二和第三次上岸,渔民住房和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仙人湾瑶族乡乡长米慧蕾说:“渔业村真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在这近十年里。”

  上岸稳定居住后的渔民,在村干部带领下,发扬多年打鱼形成的勤劳肯干、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用一股“蛮”劲建设自己的家乡——盖起了村部综合楼,规整了居民休闲广场,新建渔俗文化博物馆、山水舞台、露营基地、观鱼码头等,小小的渔村正焕发勃勃生机。

  “项目一个个去磨,资金一笔笔去找,有困难大家想办法一起克服。”杨文武说,目前渔业村有集体经济固定资产1100多万元,这些年通过举办瑶乡山歌节、瑶乡美食节、奇石联谊会等乡村文旅活动,吸引周边地区群众参加,年客流量最多时达2万人次。

  扩大了知名度,聚集了人气,渔民思想观念慢慢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也日渐丰富多元。当地村干部介绍,打造的团建、研学、情景剧演艺等项目提供就业岗位,餐饮、住宿等增加村民收入,一些人走出渔船,开始外出务工、经商,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成为村级治理新亮点。

  2021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正式进入“十年禁渔期”。在这之前,渔业村渔民第四次全部上岸,彻底结束了以捕捞为业的历史。换乘乡村振兴发展“快车”,渔业村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成立渔俗文化旅游公司,打造渔文化特色村庄,渔民们迎来新生活。

  振兴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村里有兜底机制,生活困难户有低保、有救济,年纪大的老渔民有社保,村里还成立了公益基金,针对村民特殊情况重点帮扶。”杨文武说,渔业村期盼能得到土地政策等支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更多发展成果实现全村共享。

  吕金珍见证着渔业村从房地荒芜到楼栋林立的巨大变化,如今她享有每月1680元的渔民养老保险,生活稳定。采访中,她向记者展示曾在渔船上做饭的锅灶,灶肚内仍残留灰烬,灶身已锈迹斑斑,那里收藏着过去打鱼的日子。(记者柳王敏、张澍婧)

[责任编辑: 左栀子 ]
010070330010000000000000011112551128296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