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首页 头条 要闻 看湖南 政务 社会 市州 访谈 湘企 产经 教育 银行 房产 旅游 娱乐 健康 文艺 专题 炫闻 本网专稿

湖南易地扶贫搬迁:新房子里的新故事

2022年05月09日 17:26:14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长沙5月9日电(记者丁锡国、席敏、张格)一块黢黑的风干猪肉,显眼地吊挂在室内过道上,散发着烟熏的肉香。

  从春节到清明,吴金剑一家已经吃掉约25公斤腊肉。搬出偏僻的山村后,他们摆脱贫困,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吴金剑是中国众多搬迁户之一。4年前,吴金剑夫妇、父母和3个孩子一起,告别家乡湖南省凤凰县禾库镇崇寨村,搬到位于镇驻地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一栋3层楼房里。

  湖南省最大的苗族贫困群众集中安置区禾库安置区。新华社记者 张格 摄

  2018年,当地政府在禾库镇驻地新建起756栋楼房,集中安置有搬迁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932户4784名苗族贫困群众,陆续从周边4个乡镇搬迁到这里。

  从2015年起,中国政府实施专项扶贫工程——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近1000万贫困人口脱贫发展问题。到2020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集中安置区3.5万个,960多万人告别闭塞落后的乡村,搬入新家园。

  禾库安置区是湖南省最大的苗族贫困群众集中安置区。新建的楼房,黄墙青瓦、飞檐斗拱,是苗族人喜欢的风格。附近配套建设有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等,区内还建有灯光篮球场。

  夜晚,安置区的灯光篮球场热闹起来。新华社记者 张格 摄

  乔迁新居不久,吴金剑一家就喜欢上这里:老人看病、孩子上学和交通都很方便,他的电视机维修生意也好做了许多。妻子可以随时到距家五六百米处的服装、箱包代加工点做工,但她目前更愿意在家操持家务。

  生计,是搬迁户最关心的问题。安置区1953名劳动力中,有1225人常年外出务工,223人在安置区的服装、箱包代加工点就业,230人在安置区从事保洁、保安等公益性工作。当地政府承诺,只要有意愿,每户至少保证1人就业。

  搬迁户们在禾库安置区的服装、箱包代加工点工作。新华社记者 张格 摄

  安置区的工作重点是发展产业,持续增加搬迁户收入。许多搬迁户以入股方式投资当地政府引进的一家较大规模的农业企业,获得分红。当地政府还对租赁周边土地从事种植养殖的行为,给予支持。

  从闭塞的乡村到热闹的集镇,生活方式的改变给搬迁户带来更多机会。39家搬迁户开办了小型超市、餐饮摊点。在外地装修公司打工多年的龙智勇和安置区5个同龄人一起创业,2020年6月注册成立装修公司,业务从安置区起步,现已扩展到周边地区,固定员工增加到30多人。

  当地文化爱好者牵头成立的各类演出队伍,对这些镇上的新居民颇有吸引力。数十人参加了苗歌队、苗族服装表演队、苗鼓队和苗族唢呐队,他们既可以很快地融入当地生活,又能通过参加演出增加收入。

  苗鼓队队员们在进行日常训练。(受访者供图)

  同时,对一部分搬迁户来说,土地仍然是无法割舍的重要生产资料。当地种植玉米、水稻的收益并不高,但这是他们生活的基础保障。

  2019年,禾库镇米坨村有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到镇上的安置区。除了全家外出务工的人家,其他一些人会白天回村种地。村党支部书记石成邦说:“他们喜欢到安置区住,那边通水通电,孩子上学方便。他们来回跑,是伺候几亩薄地,也是想找村里人聊天。”

  当然,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对来自偏僻山村的搬迁户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他们不得不一一学习如何使用新的门锁、窗户、燃气灶、水龙头、便池……

  安置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夏海生说,他们专门摆出实物,逐家逐户讲解如何使用这里的一切新东西。劝导人们不要毁掉房前屋后的草坪种蔬菜,不要从楼上扔垃圾。因为担心个别住户偷偷烧柴取暖,发生中毒事故,有时,他们不得不敲门提醒。“安置区启用快4年了,这些工作我们一直没停下来。”

  入住安置区后,吴金剑一家的腊肉就由其仍在乡下的岳母一家代为熏制了。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36岁的吴金剑点上一支香烟,笑着告诉记者:“在老家,住木板房,四面透风,在屋子里烧柴没问题。现在住楼房,保暖好,烧柴有危险,也不卫生。”

[责任编辑: 邓梦菲 ]
010070330010000000000000011112561128634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