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2 11/ 09 18:13:51
来源:新华网

中国加大湿地保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字体:

  新华社长沙11月9日电 题:中国加大湿地保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新华社记者李琳海、史卫燕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部级高级别会议日前在湖北武汉闭幕,会议正式通过“武汉宣言”,呼吁各方采取行动,遏制和扭转全球湿地退化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业内专家表示,湿地生态系统所具备的独特生态功能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湿地的消长会影响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变化,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态势与速度。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明祥说,由于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全球范围内,湿地生态系统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大面积湿地因人类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丧失。

  自加入公约以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在中国已成为政府和民众的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和地方湿地保护条例,构建起湿地保护的法律屏障。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不断强化湿地保护管理,建立了600余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00余处湿地公园,现有64处国际重要湿地、29处国家重要湿地,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以上。

  前不久,中国制定《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中国将陆续设立一批国家公园,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把约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重点建设三江源、青海湖、若尔盖、黄河口、辽河口、松嫩鹤乡等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湿地保护重大工程。

  在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一群蓑羽鹤在黄河河道间栖息觅食(3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吕雪莉 摄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所在地。34岁的索索是玛多县扎陵湖乡的牧民。十年前,他被政府聘为生态管护员。每次巡护时,索索都会经过玛多县境内的扎陵湖和鄂陵湖国际重要湿地。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有“中华水塔”美誉。青海也是中国湿地面积最大的省份,目前该省湿地面积达510万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的21.8%。

  “黄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正在不断提升。”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黄河源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甘学斌说,十年来,政府统筹实施了总投资11.69亿元的生态保护基础设施、三江源二期工程、退牧还草、退化草原人工修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沈永平说,过去几十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引起青藏高原的冰川、积雪和冻土均发生变化,而湿地资源保护和修复增加了生态系统“韧性”与“可塑性”。

  如今,索索守护着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湿地,湖泊面积比2015年分别扩大了74.6平方公里和117.4平方公里,玛多县湖泊数量由原来的4077个增加到5849个。

  这是2022年8月18日拍摄的湖南省沅江市南洞庭湖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钟祖彪 摄)

  同样的故事也在中国其他湿地上演。洞庭湖被誉为“长江之肾”,对调蓄长江洪水、维系整个流域生态平衡发挥着巨大作用。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今年长江中下游遭遇罕见干旱,但作为洞庭湖生态环境重要指标之一的大批候鸟依然如期而至。

  记者近日在洞庭湖区采访时了解到,针对今年洞庭湖出现极枯水位,生态保护部门正积极开展生态补水,科学调控水位,并加大保护执法力度,加强湿地保护。通过修筑保水设施、恢复沉水植被等,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修复了洲滩人工湿地3000多亩,在大旱之年吸引了比往年更多的候鸟。

  在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地通过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项目,在受损的洲滩上建设碟形湖,扩大了候鸟栖息地,提高了整体蓄水保湿能力,形成芦苇、苔草、沉水植物等的带状分布格局。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雷光春说:“面对可能动摇人类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根基的全球气候变化,保护湿地将提供自然解决方案,帮助构筑坚实的生态屏障。”

【纠错】 【责任编辑:左栀子 】
阅读下一篇:
010070330010000000000000011112551129115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