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4/ 28 14:54:19
来源:新华网

当摇滚、爵士、说唱遇上花鼓戏——长沙花鼓戏的创新故事

字体:

  新华网长沙4月28日电(记者张格、王宜玄)伴随着铿锵动感的非洲鼓声,身着“毛利草裙”的演员,挥舞手臂做着夸张的舞蹈动作,几位打扮时髦的“歌手”则富有节奏感地说唱,惹得台下观众哄堂大笑。

  25日晚,在位于北京的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来自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的作品《花猪司令》首次公演亮相。作为湖南唯一入选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的剧目,这一台演出让人耳目一新——与传统花鼓戏不同,这部现代题材剧目融合摇滚、爵士、说唱等多种音乐表达,在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碰撞中,将花猪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娓娓道来。

  《花猪司令》剧照。(李思言 摄)

  音乐随着人物情绪变化而不断调整,观众在韵律中一步步深入剧情:曾享誉全国的宁乡花猪,因遭遇“外国洋猪”冲击而濒临灭绝。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独立勇敢的女大学生决定返乡创业,发展花猪产业,一步步成长,最终成为产业发展领头人……

  “突破和创新,不代表我们抛弃了传统。”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王勇说,业界一直存在走“传统”还是“创新”路线的争论,但在他看来,二者并不冲突。“《花猪司令》是一次试水,其中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花鼓戏元素,也在音乐风格、灯光道具、表演形式上加入了‘新潮’的创新元素。”

  《花猪司令》剧照。(孙波辉 摄)

  作为“95后”,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演员队队长丁城欢深知创新的重要性。“花鼓戏在20世纪曾有过辉煌岁月,但如果我们一直只用传统的方式演绎,只会离观众越来越远,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丁城欢说,保护和传承的前提,是让更多人看见花鼓戏、听见花鼓戏。

  随着喜爱花鼓戏的一代人逐渐老去,观众老龄化的问题愈发突出。花鼓戏演员们纷纷发出感慨:“必须行动起来,不能再让台上的演员比台下的观众还多了!”由此,如何培养年轻观众,成为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近年来不断探索的课题。

  《花猪司令》剧照。(李思言 摄)

  除了不断创新表演形式,短视频和直播也成为选择。“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借助技术力量拉近和观众的距离。”王勇说,当下短视频、直播火爆,也为传统戏剧艺术的发展和传播带来了机遇。

  去年9月,历经半年筹备后,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举行了第一场直播。令大家意外和欣喜的是,首场直播的观看总人数就达350万——这是他们往年全年剧场观众总人数的70倍。迄今为止,剧团举办了30余场直播,获得“打赏”超10万元。

  “只有当有人喜欢看,演员才有存在的意义。如今,直播间里年轻粉丝的占比越来越高,更让我们看到保护与传承的意义。”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95后”青年演员陈雨晴说:“花鼓戏永远姓‘花’,但我们可以用更多元的呈现方式吸引观众,让大家知道花鼓戏也可以与时俱进。”

  在王勇看来,音乐融合、线上直播、拍摄短视频,都仅仅是迈出的创新第一步,未来还需不断总结经验,坚持内容为王,创作更多年轻观众爱看的“好戏”。“只有年轻人愿意走进剧场,传统戏剧才有真正的未来。”

【纠错】 【责任编辑:左栀子 】
阅读下一篇:
010070330010000000000000011112551129576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