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江新区:高“研”值何以炼成-新华网
新华网 > 新闻 > 正文
2025 01/14 11:11:27
来源:长沙晚报

湖南湘江新区:高“研”值何以炼成

字体:

  编者按: 

  在当今时代,科技创新无疑是驱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从高“研”值成果,到科技企业成长,再到生态构建,湘江新区聚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创新“成绩单”亮眼。本报开设“湘江新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系列报道”专栏,展示湘江新区科创与产业融合之路上的奋进足迹。

  湘江早报全媒体记者

  柯鸣 通讯员 陈斯尧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之一。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创新驱动取代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衡量一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看的不只是总量,更要看结构,经济产业的含“新”量越发重要。这里的“新”,既是产业结构之“新”,也是科技创新之“新”,更是新质生产力之“新”。

  细数2024年湖南湘江新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成绩单”,多项世界领先、全国第一、全省第一赫然在列。科创平台勇立潮头,成为行业示范;科技攻关独占鳌头,技术优势显著;成果转化高效快捷,一路领跑;创新人才汇聚一堂,担当领军之责,共同绘就了湘江新区发展的“新”篇章。

  新引擎:从跟跑转为领跑,高“研”值点亮创新灯塔

  在湘江新区,高“研”值是其最为突出的特色,湘江西岸,梅溪湖畔,一批批“首”字号、“最”字号重大成果进展迅速——

  湘计海盾、麒麟信安助力神舟飞船逐梦九天,创造“中国高度”;矿冶研究院全球首台套6000米级深海重载采矿车载平台探秘深蓝,刷新“中国深度”;中联重科全球最大吨位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出口海外,锻造“中国强度”;“天河”超级计算机的小数据图计算能效全球第一,跑出“中国速度”。

  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中屡创佳绩,一组组数据彰显着其不可小觑的实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9.5%,远高于省市平均水平;牵头或参与省级重点研发和技术攻关项目112个,占全省45%;新增各类研发机构328家,占全市46%;18个项目登榜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省90%;探索“高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3.3万件,占全省30%;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占全省新增数23%……

  回首2024年,湘江新区科研攻关技术进一步领先,成果转化效率日益提高,创新平台激增,企业创新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图景。

  2024年7月,国家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高效开发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并落户湘江新区,由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牵头,依托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多个高校、企业的创新中心,是我国在矿产资源领域批准建设的首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强化国家战略性资源供应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开园!”2024年9月28日,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起重机械园区正式开园。“工程机械之都”长沙再添智造新地标。至此,中联智慧产业城四大主机园区全部建成投产,实现从主机到零部件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升级。

  作为体外诊断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圣湘生物近年来发展形势喜人,其产品和方案已服务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10000多家标杆医院和实验室得到广泛使用,累计提供超30亿人次的检测产品。“我们专注于科技创新,不断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致力于为全球健康事业贡献力量。”圣湘生物的研发人员说道。

  精心打造的湘江西岸科创走廊已日臻完善,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入选“全国科技城百强榜”,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基地连续四年荣获国家和省级“双A”评价,“岳麓山下好创业”已成为数以万计的创业者、求职者的共识。

  新支点:打造科技与企业协同共舞的“湘江样本”

  科技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城市兴,擎起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大旗,湘江新区势必不断向上突破。

  见微知著,小微企业是一个地区创新活力最为生动的注脚。相较于中国500强企业的“大而全”,湘江新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呈现的是“小而美”,它们在细分领域掌握着独特的市场话语权。去年9月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莫之比智能专注于60-81GHz毫米波雷达市场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持续深耕智慧门控、智能驾驶、智慧农业、智慧康养领域。“作为在湘江新区土生土长的科创型企业,新区的优渥营商环境让我们迅速成长,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我们的产品性能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持续提升,累计获得专利130余项,产品远销全球140余个国家和地区。”莫之比智能董事长陈浩文表示。

  随着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北斗组网、国产大飞机一飞冲天,无数关乎大国重器的“现代工业明珠”被中国一一摘下,其中不乏有湘江新区科技创新的力量支撑。2024年,湘江新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同向同行,结出了累累硕果。

  在科技领域,从0到1,代表着研发突破;从1到100,代表着科技成果转化进入产业应用。“天河”超级计算机运算正酣,在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大放异彩,依托算力基础,湘江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开出繁花盛景。

  臂架最长的泵车、吨位最大的起重机、立桅最高的液压履带桩架、刷新全球纪录的盾构机……在此前的2024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中,中联重科和星邦智能强势上榜,彰显着湘江新区在工程机械领域的领先地位,长沙也成为仅次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日本东京的世界第三大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地。

  坚持把最好的地段留给科创机构、把最好的风景留给科创人才,湘江科学城科技服务中心项目、湘江院士港项目接续封顶,一座未来之城的雏形已经显现,“以新提质”催生新质生产力,湘江新区的区域科创能力已呈现汹涌澎湃之势。

  新高地:担当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主力军

  这一系列耀眼的成绩背后,是湘江新区多年来的科创生态建设。汇聚了20多所高校院所的科教资源,拥有湖南省四大实验室等科研重地,以及岳麓山大科城、湘江科学城、世界计算·长沙智谷等创新高地的湘江新区,吸引了超100万名人才和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共同构成了强大的创新合力。

  曾经,上海浦东新区在1990年代作为首个国家级新区,以“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为方针,创新成为鲜明底色。当下,湘江新区的开放姿态吸纳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资源,结合地方特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部地区的崛起提供有力支撑。

  在此前国务院《关于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确定,长沙为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随着“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科技和产业的竞争将愈发激烈,创新突围,湘江新区势在必行。

  “湘江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促进局坚持以大视野、大格局推动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建设,努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勇当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建设的主力军、先锋队。”湘江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促进局(大学科技园办公室)党组书记、局长(主任)曾敏表示。

  记者了解到,2025年,湘江新区将以科技体制综合改革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循环畅通、深度融合,催生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大健康、量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前沿技术清单,发布《创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白皮书》等,以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建设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可以预见的是,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正逐渐崛起成为科技创新的新高地,承载着长沙市乃至湖南省对于科技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期待,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强大活力。

【纠错】 【责任编辑:左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