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承载着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的重任。湖南有86个县(市),县域面积占全省九成,常住人口占全省七成,经济总量占全省五成以上。
长期以来,与经济发展成效好、受关注度高的“明星县”相比,一些人口小县地处偏远、体量较小,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存在感并不强。然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些小县虽小,却仍奋发有为。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它们致力于破解掣肘、因地制宜谋发展,涌现出火热生机。
新华社湖南分社“90后记者调研行”团队深入山区,在4个常住人口不足20万的小县蹲点。青年记者叩农家、走田野、访园区,既直观感受小县之“小”,更敏锐剖析小县之“大”。
小县大观,为中国县域经济的生机与韧性写下生动注脚。
来源:2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柳王敏 张格 姚羽 谢奔 阮周围 余春生 程济安 戴斌 陈思汗 陈泽国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和《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常住人口20万人以下的县域超500个,占全国县域数量近三成。
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小县如何大作为?
怀揣着这个问题,我们分组深入湖南4个人口小县——湘西古丈县、郴州桂东县、永州双牌县和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探寻其发展破局之法、当下之为、未来之思。
这是2024年12月11日在永州市双牌县拍摄的县城景色。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思汗摄
从体量上看,它们都很“小”:地处偏远山区,常住人口皆不足20万,GDP均不超过100亿元。
仔细研究,它们又各有各的“大”:有的森林覆盖率高达八成,是远近闻名的“生态宝库”;有的每到夏天,上百万人前来避暑;有的培育出众多网红达人,吸引数千万粉丝关注……
小县虽小,奋发有为。
小县发展寻突围
地图上望去,这4个小县或地处潇水中游,或位于湘赣边界,又或是隐匿于湘西南边陲和武陵山脉怀抱中,与省会长沙皆相隔三四百公里。
从数据上看,4个小县人口规模均处湖南最后十位之列,GDP与入选全国经济百强县的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等地上千亿元的数据相去甚远,其中古丈县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35.25亿元。
2024年12月10日,在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桥头乡侠头村的楠竹开发示范基地,村民在搬运楠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泽国 摄
无论地理位置,还是人口要素,抑或经济体量,这些人口小县都面临更为特殊和更具考验的发展条件。“先天不足”之下,这些小县的发展面临怎样的挑战与机遇?
山林间云雾缭绕,汽车行驶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沿途风景尽收眼底。司机说,多年来,从长沙到这些偏远山区县的路,他们驶过许多次,如今小县的交通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不再是“养在深闺无人识”。
然而,因为地处偏远深山,小县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多个小县至今没通高铁,一些重要高速也还处于规划或建设期,优质项目和资源相对不容易进入。现在的小县,仍期盼着更多支持。
2024年12月10日,在永州市双牌县何家洞镇笋材两用林培育基地,村民操作运笋车运送刚采摘的竹笋。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思汗摄
山区广布、人口分散,小县正面临人口流失和日渐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小县人口虽少,但群众对幸福感的追求是一样的。”一名基层干部所言犹在耳畔。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只有化解民生痛点,补齐短板弱项,小县才能实现更好发展。
这4个小县,森林覆盖率均在80%左右,负氧离子含量高,被誉为“天然氧吧”。对这些小县而言,生态是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大的发展底气,更是筑牢长远发展的根本。
如何让生态“含绿量”变为发展“含金量”,是生态县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今日所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背后是小县为疗愈历史遗留“生态伤疤”砸下的真金白银。
这是2024年12月10日在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拍摄的高山景色。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泽国 摄
过去,古丈县因盛产锰矿被称为“锰都”,每年仅电解锰产业就能为县里创造几个亿的产值;桂东县曾拥有十几家化工企业与化工厂,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然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在带来收入的同时,也让当地生态遭受严重破坏。
改变,势在必行。
于是,古丈县整合全县采矿企业、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开启了严格的生态保护行动;桂东县自2014年6月起逐步关停县内化工企业、煤矿和非法砖厂,2017年实现化工企业清零……
通道县一名基层干部回忆,当地曾忍痛放弃一个投资3000万的铝粉企业,“这样的项目真的很有吸引力,但生态环境这个底线必须守住”。
地处一隅,造就了小县良好的生态基础,也让其多样的文化传统得以完好保留。
2024年12月10日,在位于永州市双牌县竹木产业智能科技园的湖南省有竹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处理竹条。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思汗摄
目光聚焦于双牌县大山深处,飞檐翘角、白墙青瓦,一栋栋徽派古民居建筑布局紧凑,木质门窗上雕刻的动物花鸟栩栩如生。在双牌县理家坪乡坦田村,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明清古建筑群“岁圆楼”,成为远近知名的乡村文化打卡点。
由双牌向西直行,来到拥有侗、汉、苗、瑶等25个民族的通道县,游人们身穿民族服装,游皇都侗寨、过风雨桥、吹芦笙,尽情感受侗乡的风情魅力。通道县文化和旅游广电体育局党组书记吴立说,通道侗族文化古韵悠长,被誉为“侗族文化活态博物馆”。
2024年12月10日,在位于永州市双牌县竹木产业智能科技园的湖南省有竹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竹木地板。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思汗摄
除了丰富多姿的民族文化之外,山高林密的小县还见证着革命炮火和红军顽强的斗争精神。在通道转兵纪念馆、桂东第一军规广场等红色旅游景区,先辈英勇火热的革命精神在传承中不断释放新的活力。
初识小县,有喜有忧。在湖南县域经济发展道路上,小县高质量发展,已是一道不可忽视的必答题。
小县奋进破困局
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小县发展县域经济,亦是同理。
地处偏远角落,发展根基尚浅,经济体量较小……当我们正为山区小县所面临的严苛考验担忧时,却发现一些小县并没有受制于环境,而是展现出自我探索、主动作为、不等不靠的精气神,令人欣喜。
这是2024年12月10日在永州市双牌县何家洞镇拍摄的笋材两用林培育基地。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思汗摄
要生态,还是要发展?曾经被视作矛盾的命题,小县一直在探索中寻找“最优解”。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小县利用自然禀赋,不断探索资源转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拓宽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路径,浇筑起县域经济的发展支柱。
桂东县平均海拔900米,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里交通被重山紧锁,山高水冷让土地产出微薄,“高”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是2024年12月10日在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拍摄的一处民宿。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泽国 摄
但是,“高”也造就了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夏季平均气温约23摄氏度。近年来,当地以发展康养旅游为突破口,鼓励本地群众开民宿,充分激活留守人口的内生动力。
“谁能想到以前水电不通、道路泥泞的村子,能变成城里人特别喜欢的好地方呢?”在平均海拔1200米的桂东县沤江镇青竹村,村里的民宿经营者陈明珠说,她和丈夫开民宿、种蔬菜、卖土特产,每年挣十几万元不成问题。
目前,桂东全县民宿近1000家,床位达2.8万余张。山区成景区,“凉资源”成了“热产业”,这里每年盛夏都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避暑,全域“康氧”的旅游新格局正逐步形成。
地处湘桂黔三省交融要地的通道县,也曾深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因山多田少,老少边穷的烙印深深镌刻在这片土地。而如今,地理环境结合民族传统,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2024年12月10日,工人在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沤江镇寒口村的中药材产业示范园工作。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泽国 摄
千百年来,通道侗族人向自然“问药”,“侗医”“侗药”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经验。现在,中草药发展成为通道县特色产业,境内野生中药材品种达1000多个,中草药种植面积9533公顷,其中“通道黑老虎”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聚势成链的中药材产业,吸引众多投资者和企业目光,一大批头部药企主动来通道县开展贸易合作。通道春香苗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明春香说,在政府政策扶持下,目前当地已基本形成种植、研发、加工、流通于一体的中药材产业链,有效带动企业增效、农户增收。
2024年12月10日,在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沤江镇寒口村的中药材产业示范园,工人在晾晒瓜蒌。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泽国 摄
守得好山水,如何不过穷日子?在新旧动能转换之间,一些小县高效利用本地资源,推动产业向“新”向“绿”,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
茶,被古丈老百姓称为“生命之源”。小孩出生后不久,古丈的母亲们便会用茶水轻轻擦拭孩子的眼睛。
从情感寄托到发展所系,古丈持续做好“茶文章”,正在走出一条品牌化、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当地将特色茶产业的发展重点转向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全县20.5万亩茶园中,绿色有机茶园已达5.2万亩,茶农人均春茶收入2000元左右。
“目前,古丈70%农业人口参与茶产业、80%农业收入来自茶产业。”古丈县茶叶局局长杨泽华说,当地人均茶园面积突破1.5亩,居湖南全省第一。2024年,古丈茶叶产值20.12亿元,在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站稳了脚跟。
发挥生态、环境、资源等优势,实现资源绿色转化,是这些小县发展县域经济的特色所在。
2024年12月10日,在永州市双牌县何家洞镇笋材两用林培育基地,村民在挖竹笋。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
山风吹过竹林,涌动层层绿浪。在双牌县,从深山到园区,一根竹子的“价值倍增”,驱动着当地竹产业“拔节生长”。
在双牌县竹木产业智能科技园,筷子、砧板、竹椅等传统竹制品产销两旺,还有遮阳伞骨架、集装箱板材、车厢板、大型户外铺装设施等种类丰富的产品,让人眼前一亮。
这是2024年12月10日在位于永州市双牌县竹木产业智能科技园的湖南永竹竹业科技有限公司拍摄的钢竹结构民宿外景。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思汗摄
“竹属于可再生资源,韧性强、耐磨、密度高,可替代性强,当前倡导‘以竹代塑’,为竹产业发展带来利好。”一家竹企业负责人陶光汉说,双牌县部分山林海拔高,土壤和气候条件较好,鲜竹品质优,受到市场欢迎。
近年来,双牌已建成竹木产业智能科技园,入驻精深加工企业11家,年产值达13.6亿元。
2024年12月9日,在位于永州市双牌县竹木产业智能科技园的湖南叁一科技有限公司竹木制品生产车间,工人在加工板材。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思汗摄
生态康养、中药材种植、茶产业、竹木加工……产业活力足、发展来势好,山区小县正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克服短板,披荆斩棘,因地制宜绘就发展蓝图。
抓准优势、主动作为、科学谋划,小县也能成就“大事业”。
小县自信向未来
割漆、炼烟、洗烟、阴干、和胶……点开自媒体博主“山白”的视频平台账号,古法徽墨制作全过程让人目不转睛。
这位拥有1400多万粉丝的手艺人,住在古丈县断龙山镇梅塔村。他的镜头下,有活字印刷、唢呐、油纸伞、宣纸等非遗技艺,也有大山深处的皓月当空、旭日东升、云烟飘渺、细雨绵绵,更定格下当地乡村振兴的“关键帧”。
2023年10月21日,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红石林镇茄通村,自媒体博主在拍摄活字印刷术演示。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思汗摄
人口不足15万的古丈县,已有三四十位有一定影响力的自媒体博主,其中不乏粉丝量突破百万、千万的账号,他们展现乡村非遗文化、推介大山里的土特产、分享乡村田园风光,让人从中窥见小县新图景。
“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拍摄等,对古丈农特产品、乡村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等进行宣传推介,提高了古丈知名度。”古丈县一名干部说,短视频这一新业态,正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游客在通道侗族自治县皇都侗文化村观看民俗表演。李尚引 摄
行走在一个个小县,网红经济、新能源、银发经济等关键词耳熟能详。新赛道、新业态、新需求涌现,给小县提供了“搭车”赶超的机遇。
银白色的大风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迎风转动的叶片,不停地输送着绿色电能。地处云贵高原攀升处的通道县,平均风速每秒5米,年日照时间达980小时,春秋两季风能资源尤其丰富。
这是2024年6月4日拍摄的通道县湘寿坪风电场。李尚引 摄
近年来,风光水储等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势头正猛,通道等小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围绕风电、光电等新能源进行布局,集全县之力抓招商、建项目,为发展“蓄能”。
在通道产业开发区的新能源展厅,一个全景沙盘格外吸睛,产业建设规划在大大小小的山头铺展:风电、光伏发电、锂电池蓄能、抽水蓄能……“十四五”期间,通道县共谋划储备新能源项目21个。
据介绍,通道县2024年地方财政收入为4.28亿元,待这些项目建成后,新能源将成为年产值18.5亿元、税收达3.5亿元的支柱产业。
新发展格局下,小县的后发优势逐渐显现。
例如山高水冷的桂东县,已不仅是游人夏天的好去处,还成了蔬菜的“避暑胜地”。桂东县欣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向瑞红说,目前,全县发展高山蔬菜5万余亩,还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就近就业等方式,带动山区群众增收。
2024年12月11日,在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一家生态农业公司,村民在搬运蔬菜。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泽国 摄
迈向未来,小县的发展离不开以开放之姿融入区域大发展格局。
湖南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在抓住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机遇等方面,具有明显区位优势。
湖南南部的桂东县和双牌县,地处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前沿地带,在打造大湾区旅游度假目的地、“菜篮子”基地等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通道县地处国际陆港建设如火如荼的怀化市,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蓬勃发展,撬开了通道开放发展的大门;
古丈县深入融入大湘西黄金旅游通道,打开了茶旅融合开放发展新局面;
时代浪潮里,发展理念升级、产业扶持有力等利好因素交织,小县的奋进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火热律动。
前行之路从来都不是一片坦途,前方仍有重重山峦等待翻越。小县的发展,仍迫切需要更开放的思路、更精准的政策、更有力的统筹,如此方能轻装上阵,在广阔天地间书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