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束之高阁到触手可及:中华古籍焕新生-新华网
新华网 > 新闻 > 正文
2025 04/24 11:23:03
来源:新华社

从束之高阁到触手可及:中华古籍焕新生

字体:
读者在湖南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阅读古籍(4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腾 摄

  新华社北京4月23日电 题:从束之高阁到触手可及:中华古籍焕新生

  新华社记者黄扬、王腾、袁月明

  湖南图书馆四层,41岁的颜胜在工作台上埋头修复着古籍。身旁的纸堆摞了半米高,那是他已经完成补破工作的书页。

  存量巨大的古籍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据估算,中华典籍文化遗产总量,即传世古籍约有20万种、50万个版本。

  如今,这些曾被“束之高阁”的文化瑰宝正加速拥抱科技、融入大众,成为中国人“触手可及”的精神财富。

  颜胜用显微镜观察纸张纤维构造,用检测设备测算纸张的厚度、色度以及表面pH值。他说,运用这些新的科技手段,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修旧如旧的目标”。

  “仅对残缺的纸张进行修补,恢复其物理完整性,而不会对破损的字迹进行修复。”颜胜说,作为古籍修复师,他们的原则是以最大程度保留古籍的原始信息。

  在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中国各地爱书之人传递着对重新“焕发新生”的古籍的热情:

  整修一新的上海古籍书店重新开张,古籍爱好者慕名而来,开业首日便宾客盈门;在四川广汉,青少年们来到当地文庙,诵读《汉州志》等古籍文献中的经典内容;在浙江图书馆之江馆,读者们体验运用雕版技艺复刻《四库全书》珍本……

  爱书之人得以尽享阅读古籍之乐,背后是古籍修复师们经年累月的默默守护与付出。

  包括颜胜在内,湖南图书馆专业古籍修复队伍共有7人。数据显示,全中国古籍修复专业人员已经从十几年前的不足百人,增至超过千人。

湖南图书馆里,一位修复师在修复古籍(4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腾 摄

  作为古籍抵御岁月侵蚀的“战友”,修复师队伍也逐渐年轻化。

  资料显示,中国超过40所高等、中等专业院校培养古籍保护方向的专业人才,复旦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陆续成立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全国累计举办古籍保护各类培训班超过500期,培训学员超过2万人次,覆盖全国近2000余家古籍收藏单位。

  还有更多热爱古籍的“幼苗”正在“生根发芽”。今年3月,在河南省图书馆,40多名小学师生亲眼见证了破损的书页在修复师手中“起死回生”——毛笔蘸取浆糊,轻点在破损孔洞边缘,补纸精准覆盖。

  “当孩子们亲手触摸修复工具,亲眼见证古籍重生,文化认同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参与活动的百花艺术小学辅导员郭老师说。

  “我们正不断推动古籍走入大众视野。”河南省图书馆古籍部主任赵燕说。

  据赵燕介绍,河南省图书馆馆藏古籍约30万册,以线装古籍为主,涵盖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去年,该馆举办专题展览,在保护好古籍的前提下,让观众有机会近距离观赏48种馆藏珍贵古籍原本。

  河南省图书馆是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之一。2007年,中国启动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先后评选并公布了6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累计收录古籍13026部,命名6批共203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2022年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提出“推进古籍数字化”,强调“利用智能化的研究和实践,加速推动古籍整理利用转型升级”。

  “科技发展最新成果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为古籍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专业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共同推动了这一事业的繁荣发展。”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常务副馆长张志清说。

河南省图书馆拍摄的“从‘藏书楼’到‘图书馆’——中原藏书文化专题展”现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在河南西南部的唐河县,古籍的“数字再生”将一座县级图书馆与众多爱书人连接起来。

  作为基层图书馆,唐河县图书馆馆藏古籍11000余册,且有不少珍本。2019年,该馆启动特色馆藏古籍数字化项目,并搭建起读者可远程访问、在线阅读的数据库平台。

  目前,该馆已发布354册古籍数字资源,包括地方志书、抄本、拓片、医书、各类文集等。

  “馆藏古籍数据库平台的读者浏览量已逾100万人次。”该馆馆长刘庆功点开数据库,高清影像跃然屏上,连纸张纤维都清晰可辨。

  截至目前,中国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超过15.8万部(件)。其中国家图书馆建设的“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古籍影像资源超过10.6万部(件)。

  专业人士认为,原始书影的数字化转换仅是第一步,更值得期待的是通过人工智能对古籍内容进行深度处理和知识提取,实现古籍文本的结构化、体系化甚至图谱化。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上线试运行。借由AI技术,只需要手指一点,晦涩难懂的古书便能自动句读、翻译,还能用各种颜色标注出文字涉及的人物、地点、时间等知识点。

  “通过不断的模型训练、调优,大模型对古籍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大大增强。”国家图书馆信息技术部数字资源发布与应用管理组工程师夏恩赏说,平台还能“触类旁通”,整合其他古籍资源,“将典籍以生动形式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知识内容”。

  “未来,借助AI大模型,可以以古籍为内容载体,设计智能应用、复刻历史场景,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空间。”北京大学文化产业专家陈少峰说。

【纠错】 【责任编辑:左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