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锅麻阳鹅 “味”知长寿乡-新华网
新华网 > 新闻 > 正文
2025 07/29 11:08:16
来源:怀化日报

一锅麻阳鹅 “味”知长寿乡

字体:

  麻阳鹅是麻阳苗族自治县传承三百余年的非遗美食,以当地放养白鹅为材,融合苗族文化精髓,其烹饪技艺严谨。作为地理标志产品,麻阳鹅依托锦江清流与富硒土壤孕育的优质鹅种,兼具营养与药用价值。7月25日,记者走进麻阳,近距离感受这道“非遗美食”。

怀化市级非遗麻阳鹅烹饪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郑程准备制作麻阳鹅

  麻阳鹅制作坊里,怀化市级非遗麻阳鹅烹饪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郑程手持一柄菜刀,熟练地将白鹅按传统方式“斩去十三件”——头、翅、腿、脚及内脏各部位分割,鹅肉则剁成方块。

八个月以上,3-4公斤重的麻阳白鹅最佳

  “食材的选择至关重要,选材必须用本地放养的麻阳白鹅,这种鹅在麻阳优越的自然环境中长大,八个月以上,7-8斤重的大白鹅,肉质肥厚紧实,鲜嫩细腻,肥而不腻。”他强调,原材料是保证口感的第一步。

郑程手持一柄菜刀,熟练地将白鹅按传统方式“斩去十三件”

  熟练地准备好鹅肉和配料,郑程在铁锅中倒入浓香扑鼻的本地菜籽油,待到翻滚至七成热,头、翅、腿等“白鹅十三件”依次入锅炸至金黄,再放入姜片、桂皮、八角与花椒等香料,瞬间激发出诱人的香气。

提前准备好的香料

  待鹅肉水分煸干,加入秘制酱料与老抽继续翻炒上色,再加入没过鹅肉的水,盖上杉木锅盖,用火炖40分钟入味收汁。火候的掌控成为关键:“大火烧开,中火焖四十分钟,让肉质酥烂却不失形。”

头、翅、腿等“白鹅十三件”依次入锅炸至金黄

  最后放入鹅血焖制,起锅前撒入葱结,一盘外焦里嫩、色泽红亮、香辣可口、味浓鲜香的麻阳鹅方才完成。

加入秘制酱料与老抽继续翻炒上色

  “火候是灵魂,急不得。”郑程坦言,传统柴火灶的层次感是现代厨具难以复制的。他坚持用木柴慢炖,让鹅肉的油脂与调料在火中充分交融,形成外焦里嫩、鲜香不腻的独特风味。

鹅肉焖四十分钟,郑程利用这个时间准备葱结

  麻阳鹅的滋味,不仅停留在舌尖,更流淌在苗乡的历史长河中。据乾隆三十年《辰州府志》记载,“八月中秋,肥鹅遍野,戚友会饮,曰‘打鹅会’”,描绘了清代麻阳人中秋以鹅会友的盛景。苗乡风俗中,“定亲鹅”作为婚俗信物,传递着吉祥美满的祈愿,至今仍在村落间延续。道光年间,林则徐途经麻阳品尝麻阳鹅后挥笔成诗:“船上水煮稻草鹅,不是贡品胜贡品”。著名作家沈从文曾以“锦江河上飘白云”喻其形态,更赋予其诗意意象,以文人之笔为这道美食镌刻下传奇色彩。

闷煮好的鹅肉,打开锅盖,锅气升腾,香味飘散。

  麻阳被誉为“世界长寿乡”,这里气候温和,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土壤富含硒元素,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品质优良的麻阳白鹅。麻阳境内的锦江河全长117公里,水域滩头及草山草场资源丰富,全县草坡面积达25万亩,为放养白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麻阳鹅出锅装盘,色香味俱全

  在郑程看来,麻阳鹅的独特风味源于一方水土的馈赠。散养的麻阳鹅以草谷为食,肉质兼具鲜嫩与韧性,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实至名归。

  麻阳白鹅不仅肉质鲜美,营养更是十分丰富。鹅肉中优质蛋白质含量很高,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且脂肪含量很低,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利,是滋补养身和美容养颜的佳品。当地还流传着“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谚语,足见麻阳鹅在苗乡人民心中的地位。

郑程向大家展示麻阳鹅。 以上照片均由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卓 摄

  “烹饪麻阳鹅,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接力。”郑程说,每逢端午、中秋,村里家家户户围炉烹鹅的场景,让他想起童年时“满屋飘香、笑语满堂”的记忆。如今,麻阳鹅从苗乡餐桌走向“味道湖南”金牌菜的荣誉殿堂,其背后是代代厨者对手艺的坚守,也是对乡土情怀的执着,更是长寿饮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卓 通讯员 夏琅)

【纠错】 【责任编辑:左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