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至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发掘举世瞩目,种类丰富、世象包罗的3000多件(套)珍贵文物展现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科学、军事、文化、艺术、生活等面貌。 50年来,围绕马王堆汉墓的保护、研究与开发一直在持续,其文物、文明和文化价值不断彰显,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力注脚。 本期新华访谈专访了湖南博物院院长段晓明,讲述千年马王堆的50年新生之路。
第一个阶段是出土时期,从1972年到1974年再到80年代中期,10年左右的时间。这个阶段学术研究的成果极其丰富,《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报告》《女尸保护报告》《动植物标本报告》 《纺织品报告》在这十年间相继出版。
第二个阶段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到2007年前后。马王堆二三号墓的考古发掘报告先后完成和出版。同时,建设了一座面积达1.4万平方米的新陈列大楼,对长沙马王堆汉墓进行专题展览。
第三个阶段是从2008年到现在。2008年起全国博物馆纪念馆等免费开放,这项政策的实施让湖南博物馆(2022年7月30日更名为湖南博物院)得到了海内外的更多关注,前来参观的观众年年上涨,而且省外的观众占比达到了90%以上。 2017年湖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完成,数字化科技赋能博物馆走向文博产业化,马王堆文物在保护、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得以活化利用,并因为新质生产力的赋能而大放异彩。
第一是文物本身的维度。比如饱水漆木器的脱水、辛追夫人的遗体开放观瞻以及帛书帛画对外展示等,从墓葬到博物馆到展厅,文物本身在这50年间不断得到保护修复研究,它焕发出一种“新生”。
第二是文化的维度。马王堆出土文物及其所代表的西汉时期文明高度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外传递传播。
第三是文脉的维度。把它放到世界文明的格局中,通过我们的研究传播展示能充分地反映出西汉初年中华文明的高度。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看到了马王堆,我们会油然升起一种文化自信。
往后50年,马王堆如何开展相关的工作,其实湖南博物院也一直在思考并逐步在实践,就是和当代社会发展、人民生活习惯,特别是科学技术相融合。 第一要做一种新的展览尝试,也就是数字展览的尝试。马王堆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化IP,但是目前这个IP的声量我认为还是不够大,所以用数字技术让它无时间空间限制进行呈现。我认为这是对马王堆的展示、马王堆文化的传承和中华文化的走出去都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第二要多去研究策划实践数据要素的应用场景,要做好马王堆数据汇集,不仅是对它现在的数据进行数字的采集、标注、清洗,而且要分门别类的把马王堆的器型纹饰图案等进行数据汇聚,通过做好相应的基础的数据库来对不同产业赋能。
我觉得要资源开放,就是我们利用好当代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尽可能的将我们博物馆的文化资源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平台向全社会各行业要尽可能的予以开放。在湖湘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一定要守护好这个地方的文脉血脉和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