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奉永成
通讯员 翟文峰 王琳 梁珏
善治国者必重治水。湖南地处长江中游以南,河湖众多,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历来是全国治水的重点和难点。
20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治水工作,将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安全饮水列为重点民生实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
2003年,全省有大型水库20座、中型水库235座。如今,全省已建成并投运大型水库52座、中型359座,各类水库多达13300座。
民生实事释放幸福红利。全省累计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2.7万余处,全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持续动态清零,老百姓获得感越来越强,“水润三湘”焕发无限魅力。
从源头到“灶头”
——“水缸子”蓄满安全水
去年11月11日,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晓里塘村大雨倾盆,村里的露天取水井仍然水质清澈。过去雨水、泥水倒灌取水井的情况一去不复返,村民用水不再受天气影响。
喝上干净水,是民之所盼,也是执政者心之所系。我省把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作为重点,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大力发展集中供水规模化工程、因地制宜推进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汩汩清泉从水龙头流向灶头。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资金是“源头活水”,我省通过两手发力,加大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资金投入。以各级财政资金为引导,利用专项债、中长期低息贷款、引进社会资本等多渠道筹集资金,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
饮水安全,水源是关键。我省持续提升农村供水工程水源保证率,实施水源集中联通、联调联供、集中并联、抽调水工程。开展湖南省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三年专项行动,强化从“源头”到“龙头”水处理全流程覆盖。
不把饮水不安全问题带入小康社会。我省将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水利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多措并举持续发力。截至2020年底,58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问题做到了“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全面解决,全省农村人口实现了饮水安全全覆盖。
如今,农村供水工程遍及三湘大地,惠及数千万农村百姓,成为近20年来受益范围最广、老百姓满意度最高、获得感最强的民生水利工程。
从水库到田间
——“三湘粮仓”更丰盈
走进溆浦县水东镇银湖村,山塘、水渠等小型农业水利设施(简称“小农水”)错落有致布设田间。近年来,溆浦县瞄准群众急难愁盼的农田灌溉问题,大兴水利,为广袤农田源源不断输入清水。
湖南是农业大省,保障农业用水不容有失。20年来,湖南通过大力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等项目建设,从源头引来“活水”浇灌田间地头。
去年,我省六部门联合发文,在全省创新开展小农水建设和管护三年行动,为助力乡村振兴和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提供“水保障”。
利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让三湘大地这个全国粮仓更加丰盈。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工程,我省占13项。去年,涔天河水库扩建灌区工程全面完工,毛俊水库、犬木塘水库等多个重大水利工程刷新“进度条”,全省灌溉能力进一步提升。
1月14日,湖南湘银河传感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湘银河”)技术人员在长沙、常德、岳阳、郴州等地加紧上新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大坝安全监测设备。小型水库遍布三湘四水,湖南水利部门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让水利工程添智慧,水安全更有保障。
翻看2023年重点民生实事清单:全省新增蓄水能力5089.39万方,完成率达101.79%。
从“盼头”到镜头
——“水美乡村”更灵动
冬日暖阳。在长沙市望城区乌山街道团山湖村的湖岸步道上漫步,拿出手机随手一拍,镜头里便是一张水青岸绿的“手机屏保”。
以前,团山湖村汛期洪水泛滥、沼泽遍布,枯水期湖水浑浊不堪。2021年,省水利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启动“水美湘村”建设,团山湖村由此打响了“治水战”,一举蝶变为全省“水美湘村”。
水绿岸绿、生态宜居是百姓心头所盼。湖南在全省大力开展“水美湘村”建设,目前,4个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264个水美湘村·移民美丽家园、36个移民乡村振兴示范村有序推进。一批“水美湘村”在三湘大地拔节生长,“人水和谐”的景象不断出现在游客的镜头里。
治水、用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年来,湖南大力开展治水行动,强化流域治理,系统保护治理江河湖库,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水环境风险隐患逐一消除。
2017年,湖南在全国首创省总河长令,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实现“从区域到流域、从大江到小河”所有河湖全覆盖。去年,省领导带头巡河履职,全省河湖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河湖生态展现新面貌。去年,沱江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湄江入选全国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全省建成“一县一示范”河湖136个、“一乡一亮点”河湖1732个。老百姓心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梦想正在三湘大地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