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选调生扎根湘西大山谱写青春华章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孟河
从各大高校奔赴乡村,从象牙塔到农田阡陌。2022至2023年,我省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等54所学校选拔了77名选调生,奔赴湘西州基层一线锻炼。这群青春飞扬的“95后”脚踩泥土、满怀激情,在基层释放光和热。
从被误认为电信“诈骗犯”到村民的知心人
从浙江大学奔赴距离约1300公里的龙山县茨岩塘镇甘露村,长沙妹子朱舟形容像“闯关历险”。进村的路就是第一关,山路弯弯、曲曲盘盘,着实把这个“外地女娃”折腾得天旋地转。
刚来,朱舟就参加了村里的主题党日活动。
村民家下水沟被堵了,村组路被大车压坏了,今年收成怎样……会上,家家户户的小事就是村里的大事。那晚,朱舟在日记里写道:“出了学校入了基层,就要从头到脚改变,尽快接上‘地气’。”
一个月时间,朱舟跟着村支书走遍全村的脱贫户、困难户,摸清村庄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风民俗等基本情况。走村入户中,朱舟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撰写出甘露村国情调研报告,收集各类诉求问题17个,推动15个问题得到解决。
用脚步丈量土地,才能真正“到群众中去”。
渐渐地,这个操着普通话给群众打电话被误认为电信诈骗的“外地女娃”,变成跟“爷爷”“嬢嬢”“幺幺”熟络打招呼的新茨岩塘人。
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杜霁2023年8月扎根十八洞村。一次她和几位村干部例行巡寨时,路过“大姐”石拔三家,看她总是笑着和大家交谈,但鲜有人知她女儿外嫁,常年独居。
杜霁和大家商量,有空到村中独居老人们家吃“连心饭”。
没过多久,杜霁和村干部自带腊肉腊肠、蔬菜水果去石拔三家,一起生火、煮饭、炒菜,陪老人乐呵呵地吃了一顿饭。
“那天,老人家笑得很开心,她不太会说普通话,却努力用普通话跟我们拉家常。”杜霁说,“她一直拉着我们的手,反复说‘吉客蛮达系’(苗语:谢谢你们)。”
杜霁慢慢找到与村民交心的“密码”:做好一件件小事,把事做到老百姓心坎上。
不能因为“怕事”而不做事
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邓志诚,到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几个月,就遇上“麻烦事”。
2022年9月的一天,两位果农冲进村部,眉头紧皱、一言不发,将两颗硕大、腐坏的猕猴桃,摔到桌上。
原来,为确保猕猴桃成熟度达标,村里号召果农晚采晚收,让果子“吸足”养分。不料当年干旱大量落果,蒙受损失的果农这才上门,找村干部“讨说法”。
“我们可以补贴损失,但目前猕猴桃老品种附加值低、品质不过关,如果流入市场,会砸我们自己的招牌。”村里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建议改种价值更高的猕猴桃新品种,推动产业升级。”
“改种有风险,如果失败,可能再次面临果农‘上门索赔’。”邓志诚深吸一口气,“但,不能因为‘怕事’而不做事。”
“阳光金果猕猴桃,市场价值更高、抗旱性更强。”邓志诚和工作队干部一起跟村民磨嘴皮、算细账,分析水果市场趋势和猕猴桃产业发展瓶颈;还承诺预订果子、自掏腰包“包销”,最终打消果农顾虑。
2023年,新品种猕猴桃得到市场认可,价格甚至高过红心猕猴桃。今年秋季果农收入有望翻番。几位果农抱着几筐水果摆到村部,笑嘻嘻地致谢。
毕业于湖南理工学院的滕腾,这个23岁瘦高女孩常把一线比作“战场”。
“紧急转移地质灾害点群众!”4月的一天,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在吉首市太平镇太平村村部值班的滕腾接到指令。
事发突然,救人刻不容缓。
驱车途中,周围石块伴着泥土滚落,路中央横着一块有半个身子高的石头。滕腾和同事立马下车,在雨中徒手推落石开路。行至弯道,车辆打滑往后溜,大家又一起冒雨推车。
到达地质灾害点,大家疾步奔走,逐户敲门告知情况,半个小时后,将13户22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
“去的时候没顾得上害怕,回头才知道当时车辆打滑的地方,后面几十米是悬崖。”滕腾说:“在基层工作,像在打仗,容不得半点马虎。”
“村民对我的认可,是照亮我的光”
“点亮乡村教育”是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谭佳勋的梦想。
“我们村小有学生70余人,其中留守儿童55人……”一次交谈,谭佳勋了解到永顺县塔卧镇仓坪村仓坪小学的情况。
谭佳勋说,这些孩子被大山滋养颇具灵气,但却因为与父母长期分离,内心成了一座孤岛。
谭佳勋开始接触这些孩子,把《儿童能读懂的“一带一路”》带入课堂,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在暑期开展阅读周活动,把村部的会议室变成图书室;邀请村中优秀大学生,讲求学故事,树立学习榜样;与同事一起摸排全镇事实孤儿,为困境儿童争取6间“团团小屋”,打造阅读空间。
变化,悄然而至。
之前羞怯内向的小孩,到村部主动找谭佳勋交流;谭佳勋接到一些小孩电话,分享阅读心得;参与阅读周活动的孩子从两三个增至40个。
有村干部告诉谭佳勋:“乡亲们都很支持你,加油干!”
“基层是一方可以把想法变现的舞台。”谭佳勋说,今年她还想为乡村教育做更多探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朱小东也是同道中人。
哪怕工作到很晚,朱小东总坚持去古丈县岩头寨镇土溪村一个叫“烟竹坨”的小组,走访“共读一本书”活动的结对小朋友。
“爷孙俩总盼着我去,茶水从浓到淡。书本的知识、孩子的学习、人生的旅途……孩子对知识的渴望,总能讲到深夜。”
朱小东和小伙伴还多次开展送教入学、送书进校等助学活动,深受百姓欢迎。
“小朱,讲句实在话,你暑假弄的学生培训特别好”“朱老师,我喜欢听你讲故事”“朱老师,你要常来上课啊”……
“村民对我的认可,是照亮我的光,让我找回了初心——为乡村孩子的更好明天而尽我所能。”朱小东说。
青春有很多种选择,这个群体,像星星之火,在大山里生生不息。泥土的芬芳点燃梦想,他们在广阔的乡村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