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家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争创“高产田”-新华网
新华网 > 新闻 > 正文
2024 06/18 09:29:09
来源:湖南日报

136家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争创“高产田”

字体:

  136家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争创“高产田”

  “亩均论英雄”激发园区发展活力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旋

  产业园区是一个地方产业经济的高地,它像一块“高产田”,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满满的“粮食”。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省136家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以占全省约0.5%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省约36.3%的地区生产总值、74.2%的规工增加值、36.2%的税收,亩均实缴税收同比增长24%。

  亩均税收增长背后,折射的是湖南以“五好”园区为目标,以“亩均论英雄”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明确定位,聚焦主责主业

  园区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6月中旬,走进株洲高新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新能源特种线缆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所有厂房和研究中心等主体结构已完工,本月将实现试投产运营。基地有关负责人介绍,“项目主要生产新能源汽车车内线、充电线等产品,全部达产后,预计实现年营业收入20亿元。”

  近年来,株洲高新区调整园区战略聚焦,重点发展轨道交通和新能源装备,引进优质项目,着力延链强链。

  与株洲高新区不同,株洲经开区布局北斗产业,荷塘高新区重点发展硬质合金……株洲市各大园区积极调整优化定位,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鲜明,2023年,全市园区亩均税收达22万元,相比2020年增长32%。

  聚焦主责主业,抓实产业培育,是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省坚持原地倍增、招引新增“两增并举”,推动园区招大引强,实施存量企业提质扩能行动,支持优势企业就地扩能升级,稳步提升园区发展质量。

  娄底经开区通过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存量企业扩能升级,去年,园区引进产业链项目96个,涟钢电磁材料二期、VAMA二期、GONVVAMA三期等67个扩能升级项目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

  立足“钢”的基础,娄底经开区做好“链”的文章,不断壮大硅钢、高强钢、汽车用钢“三钢”产业,打造电机、变压器、家用电器、汽车零部件“三电一车”产业集群,园区亩均税收由2021年的12.17万元提升至2023年的21.86万元。

  腾笼换鸟,盘活闲置用地

  位于湘潭经开区的吉利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是全省“十大产业项目”之一。眼下,吉利LCV(轻型商用车)正在这里批量试生产。

  上十万平方米的厂房,原本是湘潭经开区内一“僵尸”企业地块。借助引进吉利LCV商用车契机,园区收回闲置地块,全面盘活闲置土地244亩、闲置厂房6.75万平方米,用于项目厂房建设。

  一边是原有企业闲置低效用地,一边是新进企业等地落户,湘潭经开区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盘活园区闲置土地,将土地提供给更有需求的优质项目,保障了重点产业项目落地,提高了园区开发效益。

  近两年,我省开展新一轮园区土地利用清理专项行动,累计处置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土地、低效用地“三类低效土地”16.7万亩。

  郴州高新区开展低效闲置土地厂房盘活行动,两年来累计盘活闲置厂房21万平方米、写字楼2.5万平方米,处置三类地2721亩,为新招引66个重点项目腾出广阔空间。

  “当土地资源要素更多向高端产业和优质企业集聚,亩均效益有效提升。”郴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亦彬介绍,2023年,园区全口径税收达25.1亿元,相比2021年13.6亿元,增长84.5%。

  “瘦身健体”,激发发展活力

  以“亩均论英雄”,园区需要在招商引资中算好效益精细账,把好项目入园关。这对园区干部队伍的能力与水平提出较高要求。

  去年以来,我省大力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园区机构设置“瘦身健体”,开展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和规范园区人员管理改革试点,让园区干部的重心集中转向经济发展。

  湘潭高新区在全省先行先试,将教育、文化、民政、卫健、社保、城市管理等社会管理职能从园区剥离;同时,通过精简机构编制、优化干部队伍、推动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等系列举措,有效激发园区发展活力。

  “剥离社会事务后,我们更加专注于服务企业和招商引资。”湘潭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干部许世豪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今年一季度,园区领导班子带头“走出去”招商22批次,成功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2个,总投资规模超48亿元。

  经过精简人员,湘潭高新区岗位设置和人员力量也向经济部门倾斜,183个员额岗位中,经济部门设置岗位数135个,占比73.7%。

  以最小的社会资源占用和消耗,实现最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在“亩均论英雄”导向下,各地园区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剥离社会事务职能、规范人员管理,推行岗位聘用制、绩效薪酬制等,激发新动能、发展添活力。

【纠错】 【责任编辑:左栀子】